平罗县城关第一小始建于公元1757年(清乾隆二十二年),是一所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百年老校。学校总占地面积18734平方米,学校现有36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653人,教师90人,区、市、县级骨干教师共21名。
学校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为每个师生的终身发展奠基”为办学理念,以“环境美、设施优、校风好、特色强、质量高”为办学目标,秉承“明德品正,博学至善”这一育人宗旨,打造“一点星光·点亮梦想”启梦校园文化,2018 年以来,我校被自治区教育厅确定为第一批“智慧校园”示范学校,被石嘴山市教体局确定为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示点学校,学校抓住契机, 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校园,培养能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发展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一、强化基础设施建设,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
学校立足史记,统筹规划,适度超前的工作思路,合理配置信息化装备,形成完善的云+网+端+N 应用的智慧校园整体解决方案。目前学校在千兆互联网出口宽带的基础上增加其他链路出口,实行出口宽带点综合和优化运行。教师宁夏教育云网络学习空间开通率达100%,学生宁夏教育云网络学习空间开通率达100%以上,36个教学班级均配备智慧黑板,建有精品录播教室1个,在线教室3间,AI教师6间,智慧教室6间,纸笔课堂6间,智慧阅读机15台,电子班牌36台,云桌面机房1间。优质教育资源的应用为学校高质量发展赋能提效。
二、强化现代教育治理,提高学校管理服务能力
(一)依托宁夏教育云平台打造“332+X”教学模式,创新教与学的方式变革。
学校聚焦人工智能,努力构建“332+X”教学模式。332+X教学模式依托宁夏教育云平台,教师从课前、课中、课后三个方面应用332+X教学模式,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一是课前,教师通过教学助手的“课前导学”和“在线检测”模块、“备课准备”模块推送课前导学任务单、知识点讲解和练习测验,学生通过云校家完成相关任务并反馈给教师端。二是课中,应用教学助手进行智慧教学,师生进行即时问答、随堂测试、投屏互动、趣味抢答等多种教学活动,将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在课堂上开展互动研讨,并将学习成果展示分享。三是课后,教师通过教学助手中的“课后作业”模块针对性课后作业和个性化辅导任务,学生进行资料学习和任务反馈,帮助教师全面了解知识点掌握情况,再对学生进行评价点拨。
(二)依据学校实际,制定教师信息化考核细则
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师的信息化应用水平,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育教学工作的积极性,充分发挥电子教学辅助设备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立足于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根据我校实际,制订教师信息化考核细则。学校共分为6个项目组,占绩效考核8分,促进教师信息技术的常态化应用和教学融合创新。
(三)智慧赋能,实现设备的远程化、智能化管理
学校利用物联网管控中心积极进行智慧一体机的智能管理,做到定时开关机,远程管理;学校的ITC智能音响,教师可以利用手机App,实现优质资源的手机推送和管理,方便快捷,资源丰富。
信息化建设大大地提高了我校教育教学效率和管理效能,利用智慧校园平台基本实现了学校管理的网络化。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信息化素养
(一)强化教师培训
为实现互动课堂,让课堂更灵动,我校实行“以培训带应用,以观摩带应用,以课题带应用,以竞赛带应用”的“四带”措施,提高了教师信息技术运用能力,形成了“人人学信息化、人人用信息化,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氛围。
(二)在线网络教研
学校组织教师借助宁夏教育云平台的“名师”模块和中央电教馆的指挥研修平台,开展在线教研活动和网络优课评选活动,进入名师工作室,通过观摩名师课堂,利用“网上评课”、“话题研讨”、“教研活动”等模块参与教研活动,拓展了教师合作教研的空间和时间,丰富了教学研究的内容,转变了教师参与教学研究的教学行为和方式。
(三)数据驱动促提升
学校引进、采用AI行为分析系统定期对师生的教学行为、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实施能力、教学管理能力、教学评估能力和教学研究能力以及校长的教学领导力、学校组织气氛等指标进行智能化测评分析,智能形成了教师个人、年级组、学校教师整体大数据,对学校决策、教师工作决策提供了支持,对教师教学、学校管理和教师流动等及时进行干预和调整,改进了教师管理,优化了管理流程。
四、深化党建思政,促进全学科育人
2021年学校书记项目申报的主题为互联网+教育项目,依托互联网+教育助推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的高质量发展。学校利用在线课堂设备和录播教室资源,每学期定期开展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在线研讨、交流;利用中央电教馆智能研修平台开展《读本》优课评选活动,线上听评课,促进互联网+教研的深度应用。
五、落实创新素养教育,构建项目课程
(一)创客教育塑未来
为了提高学生社会情感、交流合作能力,激发科学探究的兴趣、培养基本的逻辑思维及编程能力、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学校建设创客教室 1 间,在学校现有的创客社团基础上,为学校新配置教学机器人及比赛、VR、AR、无人机、平板电脑、3D 打印等设备,扩大社团规模,让更多的孩子参与进来。
(二)依托信息化设备,让课后服务课程更加多元化
学校在课后服务课程开发上,依据现有设备,开设搭建课程、电脑绘画课程、3D打印编程课程、机器人课程等信息化课程,努力构建多元化的课后服务项目式“互联网+”的课程体系。
六、下一步工作思路
一是丰富人工智能体验,完善”课程体系“,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与信息素养。二是提高在线互动课堂应用效益,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促进教育公平均衡发展。“互联网+教育”是一幅绚丽的画卷。栉风沐雨,百年沧桑,创新传承,初心不变。我们将紧跟科技发展趋势,在探索中砥砺奋进,在实践中勇挑重担,开启“互联网+教育”新篇章!
经过核实,本空间由于存在敏感词或非法违规信息或不安全代码或被其他用户举报,
已被管理员(或客服)锁定。
本空间现无法正常访问,也无法进行任何操作。
如需解锁请联系当地教育技术部门,由当地教育技术部门联系锁定人处理。
当前机构空间已被管理员(或客服)封锁。
目前机构空间无法正常访问,也无法进行任何操作。
如需重新开放,请联系当地教育技术部门,由当地教育技术部门联系管理员(或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