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序推进 强化落实
以“互联网+教育”促进教育变革和创新
平罗县城关第三小学现有36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772名,教职工89人,各级骨干教师共36人。学校始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言行并举 德能同长”为育人目标,落实“五育并举”,深入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以信息化引领教育现代化,以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落脚点,以全面提升教师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为切入口,以人工智能助推教师专业发展为契机,扎实开展“互联网+教育”各项工作。
一、“互联网+教育”建设,助力创新素养教育全面提升。
目前,在平罗县教体局的大力支持下,学校建成“学生创客中心”、“3D打印教室”、“智慧书法教室”、“AR科学互动实验室”。在线课堂4间、智慧教室1间,全面助力“互联网+教育”和教育教学深入融合及学生创新素养全面提升。36个教学班的电子班牌为学校、老师提供了更加便捷的管理,也成为了班级文化宣传展示的窗口,促进智慧校园建设新提升。4间“在线课堂”,照亮了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之路;各学科在线课程,为城乡孩子同开了一扇知识之窗。
作为自治区“科普示范校”,借“互联网+教育”强劲东风,“3451春雅德育”工程实施的主渠道,整合特色课程育人模式。引导学生利用互联网资源进行个性化学习,以科教融合为突破口,组织多种形式的学生人工智能实践活动,全面培养青少年科技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运用“互联网+思维导图”撬动课堂变革,助推教师专业发展。
学校不断创新“思维导图+教学”、“思维导图+教研”、“思维导图+学生学习”等有效操作方法。将思维导图融入“互联网+教学”、“互联网+教研”,提高师生思维品质,将思维导图融入课堂教学、工作、学习中。开展师生思维导图研讨、竞赛活动、经验分享、案例征集等活动,创新“思维导图”新模式,提炼校本特色,形成可推广典型案例经验。
充分利用“互联网+教育”优势,深化课堂改革。依托宁夏教育云平台,发挥“教学助手”互动课堂、数字教材功能,通过“互联网+教育”专项教师跟进培训引导、课堂示范引领、考核强化激励,落实“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提高教师“互联网+”与学科深度融合的能力,推动“互联网+教育”课堂的重建与创新,形成信息化教学常态化、长效化。研究探索互联网背景下优质资源共享机制、“三个课堂”常态化教学运行机制和有效教学模式,通过校级名师网络课堂、“5125”网络集体备课模式,构建“互联网+教研”的区域教研共同体。通过在线课堂、名师网络工作室与合作体学校形成教研互动,实现“城乡共享课堂”、课例、课件、案例等优质教学资源的融通共享,促进合作体教育教学工作协同发展。有三位老师的“互联网环境下的多媒体课例”荣获部级三等奖。龚颖老师的《“互联网+教育”背景下小学英语教学中智能技术的应用》选入石嘴山市“互联网+教育”暨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行动试点工作案例集。在全国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大赛、全区教育教学信息化、石嘴山市“互联网+教育”背景下“创新素养教育成果”等比赛中,共荣获40多项奖项。
三、推进“互联网+党建”、“互联网+德育”取得明显成效。
“互联网+党建”是开展学校基层党组织发挥服务的基本平台。学校党组织积极发挥引领作用。把学校党建相关信息放到网络平台上,让党员教师随时可看、可读、可享;利用网络平台进行网络学习、开展网上主题活动增强学校基层党组织、党员教师的互动性;利用网络平台提供优质教育资源、学习资源的共享为党员、教师提供个性化学习,提升学校党组织服务党员、服务师生、服务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利用互联网环境进行班、队会活动及安全教育,加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网络化班级管理主要通过在学校网站或者班级主页上建立班级电子档案(数据库)、网上课堂、网上班队活动、网上家长学校、网上德育基地等途径来实现班级管理目标。
我校在下一步的“互联网+教育”工作中,加强信息技术校本培训的力度,选派骨干教师参加专题培训,积极引进信息技术专业人才,把教育云平台作为教学支持、资源应用的主平台,加强教学研究、开展应用实践,充分利用各种媒介和场合向师生宣传和培训,全面推进“互联网+教育”行动计划,不断提升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能力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到“互联网+教育”背景下的高质量教育。
经过核实,本空间由于存在敏感词或非法违规信息或不安全代码或被其他用户举报,
已被管理员(或客服)锁定。
本空间现无法正常访问,也无法进行任何操作。
如需解锁请联系当地教育技术部门,由当地教育技术部门联系锁定人处理。
当前机构空间已被管理员(或客服)封锁。
目前机构空间无法正常访问,也无法进行任何操作。
如需重新开放,请联系当地教育技术部门,由当地教育技术部门联系管理员(或客服)处理。